俄罗斯新一代坦克与中国设计:谁更适合未来战场?冠达配资
前几天,我们讨论了我国新一代外号“双离谱”的坦克。在我看来,这种坦克的设计是对原始坦克架构的重大升级,显著增强了对付多种目标的能力。不过,它并没有完全跳出老坦克的架构。例如,它并没有针对战场新出现的无人机群和智能地雷,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。
那么,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三年的俄罗斯,会设计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坦克呢?这两天,俄罗斯下一代坦克系统的照片曝光了。经过分析,我认为俄罗斯的设计思路要比中国的更好。
首先要注意的是,我这里说的是坦克系统。俄罗斯这次并非只是搞出了一个新坦克,而是打造出了有人无人综合作战系统。它由具备有人无人双重驾驶模式的坦克和有人指挥车两种车辆构成。坦克是基于T - 90底盘打造,炮塔上装了一门短管的125炮。这一设计说明,俄罗斯已经彻底放弃了甲弹对抗。
展开剩余79%过去,坦克的设计受限于甲弹对抗的紧箍咒,结果搞出的造型越来越夸张,炮管越来越长,炮塔也越来越大。例如德国下一代的坦克KF - 51,采用了130毫米口径、52倍径的炮管,也就是炮管长度接近7米,而坦克的重量也达到了60吨。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设计,一旦脱出它所设想的作战模式,就会显得非常笨重。
战争也证明,这种为了甲弹对抗设计的坦克,根本无法适应城市战。其庞大的体型很容易被建筑物阻挡,过长的炮管也让坦克射击角度受到很大限制,顶部脆弱的装甲更是成为高楼上火箭筒手随意点杀的目标。从俄罗斯两次车臣平叛,到这次俄乌战争,传统坦克在城市战中的不适应性暴露无遗。
这些问题逼得俄罗斯搞出了BMPT火力支援车,并且在叙利亚的战场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。但是,BMPT在俄乌战场上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。首先是面对无人机时生存力不高,毕竟以前谁也没有想到,无人机竟会如此大规模地用于战争。其次,它的拆楼能力不足,毕竟它只有两门30毫米机关炮,很多关键建筑都要靠坦克炮来完成最后一击。
于是,我们就看到了俄罗斯的思路转变。既然作为突击单位的坦克无法避免损失,那么就搞无人模式;既然甲弹对抗的前提不存在了,那搞大口径短管炮拆楼不就行了。于是,新一代的坦克系统应运而生。有人指挥车上有着明丽的天线,无人坦克则全副装甲加上短管炮。相信到了前线,可能还要加装扫雷滚和刺猬装甲。这就可以让人员损失降到最低,同时大幅度提高城市战的效率。
“未来战争是无人战争”,这句话应该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了。但是对于坦克,很多人都还没有想好该怎么适应无人战争。现在,俄罗斯给出了他们的答案。那么这个答案跟我国的“双离谱”坦克对比,有哪些优劣呢?
首先是成本方面。我国的“双离谱”坦克堆砌了大量的新技术,比如增程式动力、主动防护、双人制驾驶模式、无人炮塔、电磁装甲等等。可以肯定,其成本必然很高。而俄方是基于T - 90坦克进行改装,具有有人无人双重驾驶模式,可以人开,也可以遥控。除了这一点之外,其他的技术都是现成的,成本必然较低。而且,它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生产线,产量也会更大。
其次是生存力方面。这一点更不用质疑,俄罗斯的无人坦克战斗时就没有人在车内,即便被炸飞了也不心疼,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在战场上的生存几率。
最后一点,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,那就是部队编制不用大幅度改动。以前,坦克兵都是义务兵,服役期只有2年。就算提成士官可以多年服役,但是待遇和培训依然是士兵标准,而不是军官。而战斗机飞行员则都是军官,终身服役,终身培训。
如果坦克改为像战斗机那样复杂的系统,既要操作各种传感器,也要操作各种电子对抗系统,还要操作武器系统,同时要克服各种地形进行驾驶,更要学习与其他坦克和兵种进行配合作战。那么,普通士兵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训,根本就无法发挥战斗力。此外,保障力量也要专业化,像战斗机那样有专门的地勤人员维护保养。而传统装甲兵必备的技能,如擦炮管、抬电瓶、换履带等,这些靠两个人根本就玩不转。
而俄罗斯这种有人无人双重驾驶模式,就可以无缝衔接现有的装甲兵体制。平时可以用有人模式培训车组,战时车组在指挥车上遥控作战。这样既能够源源不断地培训士兵,也可以减少伤亡,让老兵的比例大幅度增加,使作战能力可以长期保持高位。
综合对比冠达配资,我认为俄罗斯的这种坦克模式可能更加适应新的战场形势。而在传统坦克架构上堆砌高技术的设计,我认为还需要实战检验,才能够确定其合理性。未来战场的走向充满变数,究竟哪种设计能更胜一筹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江西省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